《絕響——永遠的鄧麗君》傳記評論
2013.05.26

發表評論之前,就讓我們先看看這則新聞吧!


哥哥澄清鄧麗君不孝傳聞:父親去世時她淚流乾


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如今,鄧麗君還在世的話,都60歲了。該書作者姜捷,受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委托,踏遍八地,耗時十幾年,訪問超過二百位鄧麗君生命中的至親好友、同事、歌迷,甚至包括極少曝光的鄧麗君的母親,因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終于一點一滴,完整譜寫出鄧麗君傳奇的一生,為她璀璨的一生留下深刻注記。臺上的輝煌、臺下的生命足跡、鮮少曝光的私生活、不為人知的童年回憶……都在這本《絕響——永遠的鄧麗君》中。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


其實從妹妹過世的時候我就很想把外界對她的誤解、對她的感情、死因的傳聞做一下釐清與說明。鄧麗君的個性一貫是不喜歡做說明的,受了委屈或者外界有誤解,她不太願意去跟別人說。而她去世後的今天,坊間一直有很多版本的鄧麗君的全傳、畫冊等,那些內容的寫作都沒有採訪過我們家人,因此充滿了猜測。我想讓真實的東西留下來,讓大家對鄧小姐有一個真實的認識。

這個追求真實的過程用了10年。我要求作者帶著採訪計劃,只要是鄧小姐工作過、住過的地方,都要去。我列了名單,作者去採訪,結果是採訪范圍超過了我給的名單,通過當地人不斷認識曾經接觸過鄧小姐的人,名單越來越長。所以這本書的真實性,絕對是百分之百的。我最想說的是,這本書不是為了八卦,而是為了呈現真實的一個人的故事。



傳聞一:父母逼鄧麗君輟學唱歌養家


當時鄧麗君在學校成績也不算太理想,唱歌的路子卻已經成了一個成功的雛形。而晚上唱歌白天上課也令這個十幾歲的孩子筋疲力盡,鄧麗君自己思考很久,終于下了痛苦的決定——“休學唱歌”。即使心中有著許多遺憾,她相信自己的選擇不會錯。我們父親曾強烈反對過,最後終于拗不過女兒再三保證一定潔身自愛、絕不沾染壞習性,才肯讓她出來唱歌。爸爸對孩子的家教嚴格是有原則的,也絲毫不因鄧麗君的成功成名而稍有懈怠。他從來沒有逼迫鄧麗君唱歌賺錢給他花用,甚至還有反對女兒拋頭露面的軍人保守思想。

後來媒體上有諸多指責,認為她在初中就為生活被迫休學,要負擔全家人的生計,是斯巴達教育下壓迫的犧牲者,鄧爸爸、鄧媽媽只要錢,不顧孩子前途的說法,都是沒有經過了解的猜測。



傳聞二:鄧麗君不孝,父親去世不奔喪


我們父親去世的時候,鄧麗君正因為急性腎臟炎住院治療。她人還在急救時,聽到臺灣轉來的電話,知道父親鄧樞過世的消息,她掙扎著要起來辦出院,還吩咐明姊立刻去訂機票,準備飛回臺灣奔喪。當時醫師極力阻止,認為她目前的抵抗力太弱,白血球太高,根本不能搭乘長途飛機。

為了這件事,臺灣的輿論界議論紛紛,認為“父死不奔喪”是極端不孝的行為,日本有一位作家更擅自揣測地出書指出,她是痛恨父親長期逼迫她唱歌賺錢養家而做沉默的抗議。其實,真正在她床邊守了她五天五夜的明姊才知道實情,她的淚已流幹,昏迷中還叫著爸媽,心中的煎熬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



傳聞三:日本入境護照風波


一九七九年,鄧麗君在臺灣使用印度尼西亞護照的負面新聞不脛而走。臺灣傳媒在沒有求證的情況下,不但多方譴責她的行為,更報道她被日本永遠驅逐,不得入境,更給她冠上了泛政治化的背叛罪名。

而事實是,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三日下午四時十分,鄧麗君從香港只身返臺,當時她並非要入境,而是從臺灣轉機飛日本。但是當天下午飛日本的班次全部客滿,只能明天再走,因為她所持有的護照當月已辦過一次過境,按規定不能再辦第二次,她就拿出一本D○○三一二四號的印度尼西亞護照,上面用的是印度尼西亞名字“鄧古蒂麗”,海關官員明知她是鄧麗君,怎能如此蒙混過關?當然還是拒絕她入境,她只好再飛回香港,第二天搭乘華航班機飛抵羽田機場,入了日本國境。

由于辦理日本出入境手續很麻煩,之前一位印度尼西亞頗有地位的友人送給她一本印度尼西亞護照,很多藝人也為了簽證方便而使用兩三本護照,鄧麗君覺得沒多大關係,就用這本護照取得了日本簽證,圖個方便,拿出來使用一下。

之後,鄧麗君在成田機場誠心誠意地道歉,親筆寫了一封《謝罪文》,向關心她的歌迷表示:“給各位帶來麻煩和挂念很過意不去,我在美國結束演唱活動還會再回來的。”多年後,鄧麗君還曾在一個發布會再次道歉說:“那時候,我年紀還小,還不成熟,的確有做錯的地方,我已經反省改過,也要好好學習,不再給大家添麻煩,我要做個好歌手。請各位多多幫忙。”



傳聞四:鄧麗君有政府及軍方背景


鄧麗君在臺灣的葬禮,當時多位政府官員參加。總統府資政郝柏村第一位上香致祭,總統戰部主任黃偉嵩及臺灣省長宋楚瑜等五名黨政軍及演藝界代表致祭辭。公祭儀式則由治喪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宋楚瑜擔任主祭。大殮時,先由文工會主任簡漢生等覆蓋國民黨黨旗,再由許水德等覆旗官在靈柩上蓋上中華民國國旗,由三軍挑選的官兵弟兄抬棺,緩緩登上靈車。

但其實,在臺灣就是這樣的,政府喜歡在熱鬧的地方出現。鳳飛飛去世時候,也是類似的規模。

(北京晚報 2013年05月25日)

 

 

新聞稿評論


鄧麗君的三哥特別發了這篇新聞稿,足見挺重視這本書的內容。我原本是想說,先等自己手中的傳記書《絕響——永遠的鄧麗君》看完了再來發表評論,但看了該新聞稿用了目前本網站首頁的同系列鄧麗君照片,引起了我一些下筆的興致。對於這本書,我快速看了一遍,其實也已經不難推斷這本書的質量到達甚麼程度了。



對於傳聞一:父母逼鄧麗君輟學唱歌養家,這件事,明白地說,一般人剛開始看這件事,很難不做此聯想。特別在那個時代,賣唱並非是社會觀感中理想的職業,尤其早在休學之前,還是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登台表演。這一路走來的軌跡,很難說家庭沒有培養鄧麗君在唱歌這方面的才華,人家說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鄧麗君也確實真的有興趣也能唱。十四歲的時候,為了能繼續唱歌而休學這件事,也只能說是前面的因造成了這一個果。最後成為享譽歌壇的巨星,正也是因為選擇了歌唱這條路才造成了這個結果。一方面,我以為用「逼」這個字來描述這件事並不洽當,因為歌唱對鄧麗君來說肯定是她自己的興趣,然而當時為了家計去賣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傳聞二:鄧麗君不孝,父親去世不奔喪,這事情其實我倒不認為有太多負面的觀感,因為也早有報導說明了當時是因為鄧麗君患了腎病住院以致無法回家奔喪。



傳聞三:日本入境護照風波,這事情早前本站及其他媒體也是早有說明,我就不再多加評論了。但是這篇新聞稿對於這件事並未把所有始末交代的夠清楚,讀者恐怕還是有看沒有懂,因為事實上經過調查後,還是違反了日本出入境的規定,被禁止入境一年。在《絕響》這本書裡,這部分的描述我已經看過,算是非常清楚。



傳聞四:鄧麗君有政府及軍方背景。關於這方面的傳聞,如果有持續關注鄧麗君相關訊息的歌迷,答案是甚麼應該也心裡有數。比較有問題的應該是出在部份統派的偏激份子,喜歡把鄧麗君的身份泛政治化。鄧麗君在台灣政府及軍方的背景,真切來說,以現在的觀感來定位就是「廣告代言人」,只是參與的時間比較長也比較深入。但我以為拿鳳飛飛當作類似的角色來比喻並不洽當,其一,雖然同是中華民國的國寶級藝人,但並非建立在相同的基礎上,鄧麗君獲頒的總統褒揚令上面寫著的是「愛國藝術歌唱家」,鳳飛飛的總統褒揚令上面寫著的是「庶民歌后」。其二,喪禮的規格也並不同,鄧麗君的是國葬規格,政治人物及軍方人員出席的人數也完全不能相比,儘管當初鳳飛飛是選擇低調的方式來處理後事。

在鄧麗君去世多年後的今天,大家也已經漸漸明白當年「愛國藝人」的形象是在甚麼樣的基礎下發展出來的結果,但也並不能就這樣否定鄧麗君小姐曾經為國家所做的犧牲及奉獻的事實。鄧麗君小姐的歌藝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歌壇上的成就也確實影響了一代華人。關於「愛國藝人」及「軍中情人」的稱號我寧願當作是一種錦上添花的現象。在某種方面來說,也就是一種魚幫水,水幫魚的情況。

 



接下來,就我目前看過《絕響——永遠的鄧麗君》這本傳記書之後,個人對書中某些部份的一些評論。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傳記評論



第一章  原鄉人


作者藉由鄧麗君演唱電影《原鄉人》的主題曲作為這本書的開場,書中提到,中國大陸是在一九四九年那群流離失所、輾轉來到臺灣的「外省人」的原鄉,而在台灣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生於斯、長於斯,臺灣就是它們的原鄉。若是遵照書中的定義,為何到了鄧媽媽訴說,鄧麗君未能回到大陸去看一看,是其女兒圓不了的終生遺憾。後段卻又影射中國大陸是鄧麗君的原鄉土地,那裡有著鄧麗君深愛的原鄉人?這樣的說法很矛盾。

在後面的篇章裡,對於鄧麗君的「中國情結」也著墨了不少。事實上《原鄉人》影片是根據台灣作家鍾理和的短篇小說《原鄉人》及其本人經歷改編。《絕響》書中作者藉由《原鄉人》來詮釋鄧麗君對於中國大陸的那一份嚮往以及血脈相連的關係,但個人覺得有些著墨太多,應該如鄧媽媽說:「…只是想回去看一看」。《原鄉人》除了先前所提的「中國情結」之外,後半部其實是描述對中國理想的破滅,《絕響》卻沒能明白地寫下來,令人匪夷所思。

鄧麗君在雲林縣大埤鄉出生後三個月遷往褒忠鄉田洋村?出生於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清晨(農曆十二月十五日),若照這個說法,鄧麗君文化協會的成立以及房東太太得意地拿著助產時使用的剪刀的畫面,是否瞬間成了個笑話? 



第二章  一見你就笑


關於宇宙唱片的部分,提到比較忌諱「四」與「十三」兩個數字,所以從缺。但事實上有「四」這個編號的專輯,而關於迷之「第八集」,目前網路上雖然有所謂錄音帶卡匣版本,但因為不是官方帶,圖片也是採用後期的照片,可信度仍然存疑。值得玩味的是鄧小姐最愛「八」這個數字,可是偏偏這鄧麗君之歌第八集,至今仍然是個謎。書中描述鄧麗君休學時是十六歲,但應該是十四歲。



第三章  月亮代表我的心


這本書我讀到第三章的時候,我已經知道作者花了很多時間閱讀了大量的文章及報導,因為我手上也正好有著大批的資料,是當初鄧小姐過世時,由各地歌迷手上匯聚而來的資料。看傳記的同時,有種像是在溫習功課的感覺。

全書藉由鄧母回憶的內容佔了舉足輕重的份量,關於鄧麗君從小就出來賣唱這件事的始末,這本傳記書下了不少功夫去解釋,雖然對內容還是有些難以置信。


第六章  海韻


一九七九年的金唱片頒獎,並非是第四屆,一九七七年是第一屆。文中不時會提到鄧麗君登台演唱的歌曲也多以所謂的愛國歌曲來代表,而事實上在演唱會上開始場場都會唱愛國歌曲的時間點,也是落在假護照風波事件之後,我就不多做解釋了。其他方面就是一些記事,比較瑣碎,我暫時不評論。



第八章  君在前哨


這個篇章,令我訝異的是,作者在前面幾個篇章,寫作的嚴謹態度,在這裡似乎不見蹤影了。前面篇章裡使用了「原鄉」來詮釋鄧麗君的「中國情結」,在這個篇章裡運用了鄧麗君與阿兵哥的對話,鄧麗君問:「你是不是想家?」他點點頭,在問他喜歡聽甚麼歌?那位小兵說:「〈原鄉人〉」,明白的是故意的在暗示著些甚麼?!

在「以聲相許,一九七九年榮獲愛國藝人獎」開始,就犯了致命性的錯誤,年代錯置。而在從國外回台灣的事情上又使用「祖國」這個詞來表示對國家的懷念與熱愛,一時間讓我思緒有點混亂,因為現在的台灣根本沒幾個人稱自己叫做「祖國」,儘管在那個時代裡曾經這麼稱呼過,但這畢竟是現代人看的一本書,用詞是否應該更加考慮?鄧麗君之所以突然間密集性的參與政治性演唱會及勞軍,前因也並未交代清楚,似乎刻意模糊帶過。



第九章  千言萬語


作者說,十年前,寫完鄧麗君傳記的時候,某大集團的總編輯曾經要求拿掉愛國勞軍及天安門的兩大張篇幅,並增加戀情史的部份,說是為了能在大陸賣。但是作者並不同意,說:「寧願白寫了這三年,也不願意出版!」可是現在,事實上在大陸發行的簡體版仍然還是刪了篇幅。 

鄧麗君在「民主歌聲獻中華」中所獻唱的那首歌的歌名應該是「家在山的那一邊」。這個章節裡的文中提到鄧麗君說覺得最能理解她的歌、感受她的感情的,其實是中國大陸的人。大陸的歌迷們對她的喜愛沒有摻雜什麼政治雜質、利益因素、就是合聽、對味而已!以上這段話,我懷疑它的真實性,文中並未說明是唱哪一首歌,又為何而唱?綜觀鄧麗君演唱過的歌曲如此之多,用這樣的說法又將置其他的歌迷於何地?!


第十章  甜蜜蜜


文中提到成龍的段落,鄧麗君在香港音樂節中獲「最佳女歌手」的獎項,並由成龍頒獎給鄧麗君,這段描述不知道是否有誤?個人目前只知道金唱片獎頒獎典禮,成龍頒五白金唱片給鄧麗君。而「最佳女歌星」是台灣的「金鐘獎」。而該段小插曲,我也略有所聞,雖然鄧麗君事後對經紀人解釋,因為認為不該由不同領域的人來頒獎給她,但我以為那並非是真心話,更何況還有鄧小姐接受訪問時當場淚崩的小插曲。

這章節提到很多鄧麗君的戀愛史,看過之後,感覺作者無意多寫甚麼,像是走馬看花。個人以為感情這回事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未能開花結果自有它的原因存在。不論是成龍、還是保羅…,我的見解與作者有些不同。有些表面話,就算是鄧麗君說出口的,如果不能抽絲剝繭,是無法看出原貌的。



第十一章  再見我的愛人


在這一章,再次看到鄧麗君與家人合影的照片,這讓我想起在一次的拜訪中,鄧三嫂言道:「只見過鄧麗君一次,跟她不熟」,明白地當時並未說真話,也許是不想我多問有關鄧小姐的事吧?!這章的內容談的是鄧小姐在泰國最後的時光,包括一些媒體對鄧麗君死因各種揣測的真相。



第十二章  何日君再來


最後一章描述的是鄧麗君最後一次回家以及喪禮的過程,最後帶出「愛的延續」。這段文中提到,臺中天主教一位修女夢見鄧麗君來求獻十臺彌撒的事,原本這事情我是不願多提的,但是既然傳記書喜歡寫的話,那我就要來評論。此事在傳記書裡作者僅挑出好聽的話記上,並未將全文中所謂的壞話寫出,該位修女當時寫成一篇所謂的鄧麗君哭求彌撒文四處散布,那篇文章我也看過,文中有非常多不合理之處,除了指責鄧麗君棄天主教改信佛教一事之外,其最終目的,仍然是在說佛教無法讓鄧麗君得到救贖,要信天主教才成。

鄧小姐過世後的十幾年間,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哭求彌撒文持續散佈流傳之外,就是另一則妙筠菩薩說,言鄧小姐已成天女,奉行大愛普渡眾生,更要求立金身,甚至修繕墓園風水。綜觀以上兩則謠言的共通點,不外乎是要藉由鄧小姐的名氣增加自己信徒的忠誠度。對於亡者託夢的事,鄧小姐的親友應該也有相似經驗,我個人也曾經有過幾次這種經歷,但完全看不出有任何如謠言所說陷困境不得解脫的情況,於是個人始終認為,這些謠言就是個騙局。

關於筠園的風水之說,個人也早有耳聞,但這種事向來就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但若是單就筠園周遭的環境看起來,從當年到現在,可說是改善許多,那是信還是不信呢?



總結


對於這本書的評價,我個人直覺上大概會給八十五分吧!這是一本參考過去報導,加上訪談以及鄧家人口述的傳記。這篇評論沒寫到的部分,並不代表就一定沒寫錯,因為我事後又發現在其他地方也是又有寫錯的內容,對於這本書出版之前到底有沒有經過七讀七校的程序,個人實在也深表懷疑。

書中對於原鄉血脈情感的著墨太多,甚至三不五時就暗示一下,有種讓人覺得台灣是「旅館」的感覺。在家族的情感上下了不少功夫描述,似乎有意無意地為了解釋某些傳言。在鄧麗君的演藝發展史上,與其他傳記書相較之下,是寫的比較周全的一本書。當初這本書發行的時候,我也看過其他人的書評,現在自己看來,也確實是一本歌頌式傳記。


BoYuan   2013.5.26